看到数学卷子是不是还有点发怵?别担心,我太懂了。高三那年,我的数学也曾在及格线边缘疯狂试探,但最后高考时成了绝对的拉分项。这不是因为我突然开窍了,而是我摸到了一些“套路”。今天就跟你们聊聊,怎么跟数学这个“老朋友”处好关系。
一、心态篇:先别自己吓自己
1. 数学不是天才的游戏,是勤奋者的阶梯。
千万别有“我天生数学就不好”这种想法。高考数学,90%考的是熟练度和规范性,真正的天赋较量只在那最后一道题的最后一问。你只要把基础和中档题的分拿稳,120+绝对没问题,这已经能让你在竞争中占据巨大优势了。
2. 允许自己犯错,但绝不允许“放过”错误。
做错题太正常了!我高三做错的题连起来能绕地球……好吧,绕教室一圈没问题。关键不是不错,而是每一个错题都是你发现宝藏的机会。你错的地方,就是你最该高兴的地方——又找到一个知识盲点,干掉它,你就又强了一分。
二、核心武器:你的“三板斧”
我的逆袭,就靠下面这三样东西,简单,但贵在坚持。
第一板斧:课本!课本!还是课本!
你是不是觉得课本太简单,早就扔一边了?大错特错!所有高考题的“根”都在课本上。我的方法是:回归定义。
比如,“函数奇偶性”的定义你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吗?“椭圆的第二定义”是什么?很多选择题的坑,就是考你对基本定义的理解是否精准。每周抽半小时,像读小说一样翻翻数学课本,你会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。这叫“返璞归真”。
第二板斧:错题本2.0版(活页本YYDS!)
错题本不是把题和答案抄上去就完事了,那叫“手账”,不叫学习。我的错题本是这么用的:
用活页本:按章节分类,比如“函数”、“立体几何”、“解析几何”。这样方便随时添加同类错题,复习时也更有针对性。
记录“三要素”:
原题:简单抄一下,或者直接剪下来贴上去,省时间。
错误原因:这是最关键的一步!用红笔写下当时为什么错。是概念不清?公式用错?计算失误?还是完全没思路?比如:“错误原因:忽略了函数定义域的限制。”
正确思路:用蓝笔写下正确的解题步骤,并在关键步骤旁用绿笔标注用到的知识点、公式或技巧。
定期复盘:周末和月考前一晚,我不看新题,就翻错题本。重点看红字部分,提醒自己别再掉进同一个坑里。
第三板斧:精刷真题,拒绝题海战术
题是做不完的,但题型是有限的。到了高三下学期,就别再沉迷各种模拟题了,高考真题才是最好的老师。
怎么刷?定时刷套卷,找手感。但更重要的是,刷完后的“复盘”。
复盘什么?对着标准答案,研究它的书写格式、得分点。哪怕你这道题做对了,也要看答案的步骤是不是比你更简洁、更规范。高考阅卷是分步给分的,你明明会做,却因为步骤丢分,那才冤死。
建立“题型库”:你会发现,解析几何第一问永远是求方程,立体几何第一问永远是证明平行垂直。把这些套路总结出来,考试时就能迅速找到切入点。
三、分模块击破小技巧
选填题:要速度和准确率。多用特殊值法、排除法、图像法。45分钟内必须搞定,给后面的大题留足时间。
三角函数/数列:这是送分题,公式必须滚瓜烂熟。平时多练习一些“变态”的计算,提高准确率。
立体几何:我的弱项,但建系法(空间向量)是万能钥匙。实在看不出垂直关系,就直接建系,用计算代替想象,这是规矩的“笨办法”,但非常有效。
导数/解析几何:这是区分度高的题。策略是:第一问必须拿下,第二问争取步骤分。就算最后结果算不出来,只要你的解题思路清晰,写出关键步骤,也能拿到可观的分数。千万别空着!
最后,学长唠叨几句
计算能力是练出来的。别老想着用巧算,踏踏实实打草稿,保持草稿纸整洁,方便检查。
不会就问,但别急着问。遇到难题,先独立思考10-15分钟,实在没思路再去问老师或同学。问的时候,重点问“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思路的?”而不是“这道题怎么做?”
考试时学会“放弃”。碰到完全没思路的难题,果断跳过,做完所有会做的题再回来啃。保证“会做的题不丢分”,你就赢了大多数人。
数学学习就像盖房子,课本是地基,错题本是加固钢筋,真题演练是内部装修。一步一个脚印,别着急。
高三很苦,但当你拿到成绩单,发现数学成了你的优势科目时,你会感谢现在这个拼命努力的自己。
加油!等你凯旋的好消息!
---学长
上海的股票配资,全国10大股票配资平台,配资平台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